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

GB4789.12-2025 产肉毒毒素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 新旧版本变化解读

2025-11-1240郑大中国仪器仪表网

     【仪器仪表网 政策标准】《GB4789.12-2025 产肉毒毒素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》。本标准与 GB4789.12—2016相比,主要变化如下:

  — 修改了标准名称;

  —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;

  — 修改了范围;

  — 增加了梭菌实时荧光PCR鉴定方法;

  — 修改了设备和材料、培养基和试剂;

  — 修改了检验程序、操作步骤、结果与报告及附录。

GB4789.12-2025 产肉毒毒素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

  该标准将于2026-03-02实施,因此,下面小编就该标准的主要修订内容进行新旧版本的对比解读,如下所示:

  修改了标准名称、范围,增加“产肉毒毒素梭菌”的术语定义

  标准名称修订:由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》变更为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产肉毒毒素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》。

  范围修订:2016版标准适用于“肉毒梭菌”的检验;2025版标准适用于“产肉毒毒素梭菌”的检验。

  新增术语定义“产肉毒毒素梭菌”:革兰氏阳性厌氧杆菌,能形成卵圆形芽孢,一般芽孢会大于菌体、位于次端,在适宜培养条件下能产生肉毒毒素的一类细菌的统称。包含肉毒梭菌(Clostridium botulinum)、丁酸梭菌(Clostridium butyricum)等。

  技术意义:由于近年来发现,除肉毒梭菌外,其他梭菌,如E型丁酸梭菌等也可产生肉毒毒素, 并引发食源性肉毒中毒,因此,名称修改后标准适用性范围覆盖肉毒梭菌、丁酸梭菌等产肉毒毒素梭菌检验,更科学更精准。

  增加了梭菌实时荧光PCR鉴定方法

  变更内容

  2025版标准进一步“增加了梭菌实时荧光PCR鉴定方法”,并在普通PCR部分提供了更详细的基因序列位置信息(GenBank编号)。

  技术意义

  根据不同梭菌的全基因组序列,建立了梭菌属水平、肉毒梭菌和丁酸梭菌种水平鉴定用荧光PCR方法,实现了对“产肉毒毒素梭菌”的精准菌种鉴定。

  针对毒素基因分型检测,可使用环凯肉毒梭菌A/B型毒素基因PCR检测试剂盒(KJD06P)和肉毒梭菌E/F型毒素基因PCR检测试剂盒(KJD07P)。

  三培养基和试剂的修改

  变更内容

  新增生理盐水。

  新增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。

  修改“10%胰蛋白酶溶液”改为“胰蛋白酶:1:250 或 0.25%。

  新增10×TAE缓冲液。

  技术意义:哥伦比亚血平板结合卵黄琼脂,提高了对各类“产肉毒毒素梭菌”的分离成功率,增强了方法的可靠性。

  推荐环凯明胶磷酸盐缓冲液(027143)或其即用成品(C27143D1)、TPGYT培养基基础(027147)或TPGYT肉汤管(C27147G1)、即用型庖肉培养基(含铁粉)(C27140G2)、哥伦比亚血平板 (CP0160)、厌氧卵黄琼脂基础(027165)+50%卵黄乳液(029250)。

  检验程序与操作步骤的变化

  变更内容

  流程图将固态、半固态、液体样品的肉毒素检验方法合并。

  调整了疱肉培养基、卵黄琼脂平板的培养温度从35℃±1℃调整为36℃±1℃,并将疱肉培养基、TPGYT的培养时间在5d培养后培养基无菌生长应延长培养至10d体现在了流程图中。

  新增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,用于观察肉毒梭菌的菌落形态。

  新标准中革兰氏染色和PCR毒素编码基因检测后再进行肉毒素检验和实时荧光PCR,提升检验的精确度,将产肉毒素的梭菌精确到梭菌属和种,不再局限于肉毒梭菌。

  技术意义:不同形态的样品检测方法合并后,操作方法更为灵活;培养条件36℃±1℃与其他国家标准的微生物培养温度更为统一。

  结果与报告的

  修订:2016版“肉毒梭菌检验结果报告”修订为2025版“产肉毒毒素梭菌检验结果报告”,需报告样品中未检出或检出产某型肉毒毒素的某种梭菌,如:样品中检出产E型肉毒毒素的丁酸梭菌。

  技术意义:新增报告不仅能确认样品中是否存在肉毒毒素风险,还能明确产生该毒素的具体菌种和毒素型别,提升溯源价值。


收藏 0
打赏 0
评论 0